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学园地 > 业务研讨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发布时间:2019-11-25 09:03:44 打印 字号: | |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丹东铁路运输法院  杨晨漪

内容摘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坚持党管农村工作、重视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近20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上取得重大进展,积累了重要经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融合,是我国新时代对乡村治理模式的重大理论创新。法治建设的根基在基层、薄弱区域在乡村。建设法治乡村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而以法治保障乡村有效治理,正成为夯实基层基础的固本良策。建设法治乡村,应当加强法治教育、法治实践和农村党建,构建乡村法治文化,从而推进乡村治理的法治化进程。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章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新时代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遵循。《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条例》的修订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扶贫工作开展,就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 :农村基层党组织  乡村法治建设  脱贫攻坚

正文: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法治建设的联系

(一)《条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党的领导的相关规定和意义

一是在总的定位上,明确规定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二是在组织设置上,明确规定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设置党组织,县以上有关部门驻乡镇单位党组织除党中央另有规定的以外受乡镇党委领导,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成立的党组织一般由所在村党组织或者乡镇党委领导。三是在职责任务上,明确规定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讨论决定本乡镇本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乡村振兴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基层治理。四是在体制机制上,村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应当交叉任职,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一般由党员担任,可以由非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兼任。五是在议事决策上,明确规定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加强村务监督。六是在保障支持上,明确规定乡镇党委委员按照乡镇领导职务配备,投放农村的公共服务资源以乡镇、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等等。

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实在的而不是空泛的。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章规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鲜明提出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并以此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二)《条例》中有关乡村法治建设的规定和意义

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村级民主监督。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二是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村霸”,严防其侵蚀基层干部和基层政权。坚决惩治黑恶势力“保护伞”。

乡村法治建设是我国依法治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村长治久安的保证,更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直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的领导。乡村振兴是一个宏大而系统的工程,法治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法治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同时,法治乡村也是乡村振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法治建设的根基在基层、薄弱区域也在乡村,建设法治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法治建设的联系

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别指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立足现实切合实际,要加强扶贫中立法、执法、司法以及监督环节,用法治思维助力精准扶贫,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做好扶贫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法律的利剑作用,在法治方面下一番功夫。坚定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法治监督成为常态;注重扶贫对象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大力推进扶贫工作法治环境建设,完善扶贫法治保障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参与扶贫的渠道。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动员和带领群众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巩固发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组织发展乡村致富产业,推动农民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二、提升基层党组织活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对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一)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肩负着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责任,是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主要战斗力量。

一是严把党员入口关,改善队伍结构。目前农村党员最突出的问题是年龄老化、文化层次偏低。很多农村地处偏远,境内几乎无工业,年轻人为了生计都外出打工或搬迁定居在外面,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党员年龄结构老化。针对这种情况,在发展党员时要做到既慎重又积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要及时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做好村级党员发展储备库的建设,将大学毕业生、乡土人才、复员军人、优秀外出务工返乡等人员吸纳入库,纳入组织培养视野,变被动吸收为主动吸收,吸引优秀的年轻人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二是把好党员培训关,提升党员素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两学一做”、党员主题活动等要制度化常态化,不断增强党员素养。同时积极探索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新机制,突出对党员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致富技能的培训。在培训方法上,要注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开展分层分类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三是搭好服务平台,发挥党员作用。在党员联户方面不断落实落细、做深做优,要求党员必须做到“户情三了解、四掌握、五上门、五到位”,并将党员联户作为每月先锋指数考评的重点内容,从制度层面上规范党员联户流程。同时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设岗、按需设岗的原则,设置政策宣传岗、民意收集岗、卫生示范岗、文明劝导岗等五大类型服务岗位,逐一明确岗位职责、任务和要求,并结合党员的职业特长、服务意愿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服务计划,定期组织各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发挥好党员服务作用。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党员积极性。要调动党员积极性,必须保证激励措施的同步。一方面是要将党员先锋指数考核与村级换届选举相挂钩,对群众服务意识强烈、一致受群众好评的党员列入下届行政村换届选举的后备人选。另一方面着力加强情感关怀,村党组织要为敢于管事敢于办事的党员撑腰,让他们放心大胆开展工作,同时进一步做好对困难党员的关怀,在最低生活保障、扶贫帮困等方面给予考虑,让他们能充分感受党组织的关怀,使他们在生活上不脱党、思想上不忘党。[1]

(二)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

各级党委党组织都应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要任务,纳入议事日程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顺利开展 。

要坚持齐抓共管。各级各方面都要继续关心和支持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按照“村级党组织是基础,乡镇党委是重点,区委是关键”的要求,深入扎实地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力争更多的基层党组织成为 “五好”基层党组织。区镇的部门和单位要继续联系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工作指导,并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2]

(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扶贫“造血”“活血”焕发生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政府在提供财政帮扶资金的同时,更要注重参与扶贫,突出“造血”帮扶和“活血”力度。基层党组织应积极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升战斗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产业扶贫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从帮扶式到引导式,做好外界资金、技术和人才为乡村“造血”扶贫的“输血管”的作用,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刺激乡村脱贫“活血化瘀”,建设美丽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梁屯镇孙屯村为例,经过2年时间,沈阳铁路运输中级法院驻村工作队入驻该村进行定点扶贫以来,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驻村书记孟向东与驻村工作队首先想办法架桥修路,改变了孙屯村泥泞破败的道路现状,使全村交通便利程度大大提高。针对孙屯村没有特色支柱产业,村民对外部市场变化把握能力弱的情况,工作队制订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进社会力量帮扶、建立农民合作组织等举措,培育了香菇种植、绒山羊养殖和果树套袋加工等发展项目。已建成的香菇种植产业园占地35亩,建有香菇大棚40座,存量3万公斤配套恒温库1座,已产的优质香菇6万余公斤均销售一空,解决贫困户及贫困边缘户就业近30人,计划收益分红150人,并带动回乡大学生建立香菇大棚12座,投放菌棒7万株,又解决10余名村民就业问题;扩大养羊合作社规模,协调15户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贷款投资入股,目前合作社养殖绒山羊2500余只,养驴15只,2名贫困户在此打工,2017年底将有15户贫困户共30人通过分红脱贫,并带动周边群众20余户养羊致富;帮助村民建设果树套袋加工厂,不仅使创业村民实现自身脱贫,还带动村里15户贫困户脱贫,有5户直接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实现当年脱贫。

孙屯村的事例表明,村党支部围绕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推进产业扶贫力度,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发展模式,构建起以香菇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才能成功精准发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有法可依是实现精准扶贫“精”与“准”的前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扶贫工作的开展,遇到问题要帮助基层群众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及时掌握农民真实需求,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性。要不断强化扶贫工作者和扶贫对象的法治意识,严厉打击部分干部知法犯法、以权谋私,加强对相关扶贫项目的审查力度,以法治保障精准扶贫政策惠及贫困群众,进一步推动中国扶贫事业的发展。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当前乡村法治意识比较薄弱,用法意愿较低。别贫困地区多深山、环境条件恶劣,教育事业不够成熟导致少数农民思想保守、法律意识薄弱,不明白如何利用一些法律政策来谋出路。遇到生活中的困难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从而在个别农村出现了许多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少数农民思想上的盲点成为了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一项困扰。

二是少数扶贫干部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政策。精准扶贫的政策无法精准实行,本质上是政策执行偏差问题。少数扶贫干部缺乏法治思维、行动效率不足、工作态度不正等严重影响了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扶贫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泛行政化的现象,且缺乏相关法律条例的约束,少数基层的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上没有进行更新换代,依然将扶贫工作看作是一种行政性质的指令和目标,没有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致使精准扶贫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严重干扰扶贫战略的实施。[3]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法治意识

一是结合实施乡村振兴工作加强法律的宣传教育工作,结合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加强法治建设的传播。

具体而言,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法治宣传,增强扶贫对象的相关法律、法规意识,通过开设农家课堂等方式,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相关法律知识知晓率。同时,还应深入走访调查贫困群众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贫困群众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利。其次,提高扶贫干部的法治意识,培养其法治思维。地方政府需要针对扶贫工作人员开设干部培训会,让广大干部深刻认知法治思维对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干部的依法守法更能带动贫困群众的工作情绪,提高扶贫工作效率。最后,地方政府要对国内相关法治扶贫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定期组织扶贫工作者学习,并把成功的经验普及应用于实际工作。

二是大力推进扶贫工作法治环境建设。做好扶贫工作法治环境建设是保障扶贫工作质量、提高扶贫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让贫困居民了解与扶贫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对扶贫工作的全方位监督,也能让每个扶贫对象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是完善扶贫法治保障体系。扶贫法治保障体系是指当贫困人口的合法权益遭到不法侵犯时,可以通过对应的法律渠道表达自己的心声,并要求相关部门及时纠正正在发生的侵犯行为或对已经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大部分扶贫对象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相对欠缺,处于弱势地位,合法权益难以有效保障,完善扶贫法治保障迫在眉睫。一方面,需优化行政法治保障机制建设。扶贫是一种行政行为,扶贫法治保障只靠司法部门难以发挥作用。为此,必须要将法治融合到行政行为之中,一旦发生侵权行为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行政干预解决问题。行政法治保障还适用于对特定人群的救助,例如,可以简化孤寡老人、残疾人员的扶贫救助申请程序,或者允许行政管理人员代为申请,让每个有需要的人都能及时享受到相关政策。另一方面,需构建司法保障体系,巩固扶贫法治化发展的最后一道防线。鉴于大部分贫困人口法律维权意识淡薄、法律知识不足,更无法承担司法诉讼成本,司法机关要结合扶贫司法需求,构建扶贫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并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免费法律援助。

四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参与扶贫的渠道。公民参与扶贫是民主法治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扶贫法治监督效率的根本选择,应允许公民参与到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并监督相关部门职能发挥。一方面,要贯彻“以民为本”理念,优化民众评价机制建设。个别地方的民众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基层政府开展扶贫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到群众当中,听取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意见,让群众成为监督的主体。另一方面,要让扶贫工作协商成为常态。通过协商不仅能找准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也能发现扶贫工作中的缺陷。扶贫工作开展之前、遇到困难时都要与人民群众展开深度协商,处理好资金发放、项目审批等服务工作,让社会公众能够有效参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4]

(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一是严格落实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法律法,结合乡村振兴实际,完善并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产品安全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管。对农资市场及农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开展专项整治,加强畜禽疫病监测预警,严格落实畜禽调运申报、审批、隔离检疫制度,加强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屠宰检疫,严厉打击违法调运、逃避检疫等违法违规行为。[5]

二是要坚持推进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趁热打铁彻底铲除黑恶势力赖以滋生的土壤,打击“村霸”“乡霸”,严控乡村宗亲势力延伸,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维护党的权威和乡村和谐稳定,提升农村人民的安全感,为乡村振兴扫清障碍,营造良好乡村法治环境。

(四)加强产业扶贫力度

产业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也是最长久的扶贫,事关脱贫攻坚全局和脱贫成效的稳定和持续。

《条例》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努力解决入园入托、上学、就业、看病、养老、居住、出行、饮水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对贫困人口、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五保户”等人群的关爱服务。投放农村的公共服务资源,应当以乡镇、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保证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由此可见,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在乡村治理格局中发挥创造力,加强产业扶贫的力度,形成乡村治理新格局。

针对现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扶贫有待巩固、新型经营主体小散弱、产品推广力度有待加大等困难和问题。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结合实际做好本地乡村建设规划,要全面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一要将法律宣传到位,执行到位。同时,制定乡村振兴各种规划时一定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既要结合当地实际,又要尊重农民意愿,打造出美丽乡村。目审查,优化乡村依法维权途径

二是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要逐步转移到耕地质量提高、水利设施改善、通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上来,不断强化产业扶贫的基础要素。加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组织化建设和就业能力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职业农民。对产业扶贫的企业吸纳贫困户稳定就业和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分别给予一次性资金补贴。实行特殊人才引进政策,对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到当地企业工作的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人才给予一定的安家、房租等方面的补贴奖励。可以采取联动相邻村镇整合产业链条的新模式,引进企业资本、管理、技术、人才等,实施产业开发,带动脱贫致富。产业扶贫企业优先享受产业化生产经营、现代农业示范区、规模种养殖、设施农业等各项支农政策支持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支持。

四、结语

我们要站在全局和长远的高度,把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作为关键点,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要目标,把推进乡村法治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保障,坚定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规条例,增强乡村基层法律意识,坚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实现乡村治理创新格局,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社会主义美丽富饶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不断助力。

 



[1]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朱珍,共产党员网。

[2]王贵银.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J]. 决策导刊, 2007(3):26-27.

 

[3]精准扶贫需有法治保障2018-09-30 16:34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梁成义

 

[4]扶贫攻坚要在法治方面下一番功夫2019-01-21 23:23 来源: 人民论坛 作者: 曹楠楠

[5]武永强. 强化农村法治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C]// 第十三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

 


 

 
责任编辑:丹东铁路运输法院